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小倉山房,以及小倉山房尺牘原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小倉山房文集ⷦ忤𘉧布記的翻譯
- 小倉山房文集戊子中秋遊記翻譯
- 小倉山房全集內容概要
- 小倉山房的介紹
- <<小倉山房文集>>的作者是誰?
- 文言文《李孝子傳》的翻譯。
Q1:小倉山房文集ⷦ忤𘉧布記的翻譯
西三瀑布記ⷯ𘅯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異,卒無複筆。
壬寅歲,餘遊天台石梁,四麵崒者厜㕒(1),重者甗隒(2),皆環粱遮迣(3)。梁長二丈,寬三尺許,若鼇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來自華頂(4),平疊四層,至此會合,如萬馬結隊,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撓必怒,怒必叫號。以崩落千尺之勢,為群磥砢所擋㧙(5),自然拗怒鬱勃(6),喧聲雷震,人相對下聞言語。餘坐石梁,恍若身騎瀑布上。走山腳仰觀,則飛沫濺頂,目光炫亂,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將與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廣,下寺曰下方廣。以愛瀑故,遂兩宿焉。
後十日,至雁宕之大龍湫。未到三裏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7)。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籍,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抵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梁絕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龍湫文;石梁喧,龍漱靜;石梁急,龍揪緩;石梁衝蕩無前,龍湫如往而複:此其所以異也。初觀石梁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後半月,過青田之石門洞(8),疑造物雖巧,不能再作狡獪矣(9)。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張口,可吞數百人。受瀑處池寬畝餘,深百丈,疑蚊龍欲起,激蕩之聲,如考鍾鼓於甕內(10)。此又石梁、龍湫所無也。
昔人有言曰:“讀《易》者如無《詩》,讀《詩》者如無《書》,讀《詩》、《易》、《書》者如無《禮記》、《春秋》。”餘觀於浙西之三瀑也信。
Q2:小倉山房文集戊子中秋遊記翻譯
①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靈,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
②今以一彘首故,得與群賢披煙雲,辨古跡,遂曆曆然若真可記者。
1.即使不是這樣,但您在九原之下有靈的話,也肯定不會舍棄這地方而卻別處吧。
2.現在因為祭拜的緣故,可以和群賢有覽山林深處,尋找辨明古跡,(內心澎湃)所以記憶一幕幕都很清晰的可以回憶寫下來。
注:彘 指豬首 指頭彘首豬頭豬頭用於祭祀所以。。。。
煙雲:山頂和深處煙霧繚繞古跡一般在山頂或深處人跡罕至的地方沒什麽人到才不至於被破壞很嚴重嘛
資料不是很多 見諒~
Q3:小倉山房全集內容概要
作者: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 ( 今江蘇江寧 ) 等地知縣。辭官後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築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清代經康熙、雍正兩朝的慘澹經營,生產發展民殷物阜,人才亦因之輩出,至乾隆朝號稱極盛。文士之中,享年之高,享名之大,交遊之廣闊,生活之優豫,恐怕沒有一個能比得上袁枚的。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先生。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清代詩人、詩論家。浙江錢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進士,才華出眾,詩文冠江南。他與紀曉嵐(清乾隆四庫全書的總編纂)有“南袁北紀”之稱。
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是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一生以率情以行、風格特異而聞名。曾自謂“孔鄭門前不掉頭,程朱席上懶勾留”。他好詠,好色,好錢,好遊,好友,好花鳥泉石,不願“為大官作奴”。在江寧(今南京)任上建得隨園後,思想“使吾官於此,即一月至焉;使吾居於此,則日日至焉”,因而辭去官職,“竟以一官易此園”。
Q4:小倉山房的介紹
《小倉山房》是一部詩集,清袁枚作。枚曾築隨園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小倉山,並題其室曰“小倉山房”,故以名集。八十二卷。計編年詩集三十七卷,補遺二卷,文集二十四卷,續文集十一卷,外集文八卷。有乾隆間刻本。又有石韞玉《袁文箋正》及《補注》、鄒樹榮《袁文箋正補正》。
Q5:<<小倉山房文集>>的作者是誰?
作者: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 ( 今江蘇江寧 ) 等地知縣。辭官後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築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Q6:文言文《李孝子傳》的翻譯。
【翻譯】:
嘉定的曲江裏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家裏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麽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喂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一喂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你兒子的孝心啊。”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裏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麵。不一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隻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一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築墳塚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裏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麽呢?《中庸》裏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麽書呢?